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寶寶『#枕部禿髮』怎麼辦?別人寶寶頭髮很茂密!剃胎毛有用嗎❓



在診間常被媽媽問到寶寶枕部有禿頭 #落髮,與平躺睡覺是不是有關?朋友的小孩頭髮都超多的,我的小孩是不是有問題?老一輩的說這種就是滿月要來把頭髮剃一剃,之後頭髮才會長的又多又黑⁉

今天就幫大家整理 #嬰兒落髮 七題快速Q&A,讓你秒懂、破除迷思💡


📣 Q1:新生兒枕部禿髮是什麼?

📌 屬於 #生理性落髮,發生率約10%

📌 常見發生在寶寶『2-3』個月,膚色較黑的人種可能發生時間會較晚

📌 枕部頭髮稀疏,甚至 #頭頂 部位也可能合併禿髮😱


📣 Q2:和睡姿有關嗎?

📌 研究證實與寶寶睡姿、摩擦『#無關』💥是寶寶頭髮正常的生理性落髮

📌 週數大於37週、自然產、媽媽34歲以下發生的機會較高。是因為胎兒在有壓力的情況下,會使枕部區域的胎毛按照其他區域時程一樣,一起換髮‼所以就不會出現枕部禿頭的狀況🔔




📣 Q3:胎毛蛻換成終毛的過程

📌 當胎兒還在孕婦的子宮9~12週時,頭髮即開始發育。18~20週時,頭髮的雛型大致完成,毛囊已生長完整

📌 胎毛相當細沒有色素,所以沒有顏色,約7-8個月大時,胎毛開始脫落,逐漸長出 #終毛 (Terminal hair = 比較粗的毛髮)

📌 #枕部的胎毛 很特別是到『#滿月』才開始進入 #休止期,到寶寶『2-3』個月大開始掉落,準備換髮




📣 Q4:為什麼有些寶寶剛出生頭髮已很茂密?

📌 因為有些寶寶在子宮內時胎毛換成終毛的 #速度比較快,加上遺傳等因素,所以頭髮較茂密

📌 嬰幼兒『胎毛的多寡』與『未來髮量 #沒有直接關聯⚡


📣 Q5:需要治療嗎?早剃胎毛有用嗎?

📌 #不需治療,通常約6-12個月內會長出終毛

📌 #剃胎毛 其實不會影響頭髮生長的速度,也不會改變頭髮毛孔生長方向,所以 #不會讓新長的頭髮長更多或更整齊。另外要小心不要損傷皮膚,以免造成感染💥




📣 Q6:警戒狀況?

📌 寶寶『1-2』歲大後仍持續大量掉髮或沒長頭髮,或有合併 #指甲長不好、1歲半以上依然 #沒開始長牙、有 #發展遲緩等問題,則要提高警覺並就醫!


📣 Q7:大量落髮其他 #病理性 原因?

📌 #圓禿(通常大於2歲):自體免疫系統出問題攻擊自己的毛囊所致

📌 遺傳性代謝疾病、生了一場 #大病(流感、腸病毒…)、缺乏營養、甲狀腺功能異常…

📌 家中新養寵物,也要注意黴菌感染,造成頭癬掉髮

📌 先天性少毛症,十分罕見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 參考資料

🔎 Transient neonatal hair loss: a common transient neonatal dermatosis. Eur J Pediatr (2005) 164: 630–632

🔎 Prevalence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Occipital Alopecia: A Retrospective Study. Ann Dermatol. 2011 Aug; 23(3): 288–292.

2021年12月15日 星期三

指甲出現『白線和凹陷』‼ 是灰指甲 嗎❓


不論是小朋友或是大人有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指甲出現白線或是凹陷,然後擔心起自己是不是有什麼疾病會是營養素缺乏,結論來說其實假如你新長的指甲是正常的型態,代表你的指甲生長點已恢復健康,就不用過度擔心喔📣

但假如是很多隻手指頭,反覆出現白線或凹槽,就要找醫生好好檢查有沒有系統性疾病喔⚠

💡 Q1. 點狀或橫狀白甲是什麼? (Punctate/ Transverse Leukonychia)

✅ 指甲 #生長點(Matrix)受傷 (位置位於上方紫色圈起來的範圍),造成指甲角質細胞無法正常成熟,角質細胞還保留著細胞核,因此造成 #透光度減少,呈現白點或橫線,這種白線會隨著指甲生長 #往肢端移動,且受壓力無法壓退

✅ 與指甲 #長黴菌表現不同,黴菌指甲會變白、變黃、增厚、變脆,指縫和手腳皮膚區域也會有黴菌感染的表現🔬


💡 Q2. 白線出現原因?

✅ 小朋友出現單個指頭有白線,最常見原因還是前一段時間 #外力傷到生長點,所以長出的指甲有白線,但生長點功能恢復後,長出的新指甲就會是正常的👍

💥 但注意,假如多個指頭持續出現白線,則要注意是否有全身 #系統性問題:心衰竭、#感染症 (連 #COVID-19肺炎感染後,多個手指也可能會出現白線)、#營養不良、淋巴癌、接受化療、砷中毒、CO中毒…等原因,要找醫師好好身體檢查喔🔥


💡 Q3. 橫向凹陷 (Beau’s line)是什麼?

✅ 生長點因受身體疾病影響,#暫時不生長,產生指甲橫向凹陷 

✅ 假如生長板被抑制『1-2週』不生長,指甲可能會出現 #橫向裂縫 (Onychomadesis)


💡 Q4. 橫向凹陷形成原因?

💥 小朋友手足口病『#腸病毒感染』1-2月後,指甲也有可能出現裂縫 (尤其是感染A6型別),#不需治療,約2-3個月長出新指甲

✅ 其他因素:#外傷、#濕疹、#嚴重甲溝炎、#吸手指、系統性疾病、蛋白質缺乏、慢性酗酒、低血鈣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參考資料

📌 Nail Disorders in Children. Skin Appendage Disord. 2018 Oct;4(4):217-229.

📌 Nail disorder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Acquired nail diseases. UpToDate

📌 Onychomycosis in children. Expert Rev. Dermatol. 7(6), 569–578 (2012)

📌 Transverse leukonychia (Mees’ lines) nail alterations in a COVID-19 patient. Dermatol Ther. 2020 Nov;33(6):e13863

2021年12月3日 星期五

寶寶狂燒3天找不到原因,身體出疹子後發現原來是 #玫瑰疹

玫瑰疹這個疾病我想各位爸媽都有聽過,但是都不知道寶寶的燒到底是不是玫瑰疹,老實說就連醫師也沒辦法在身體發出經典疹子前,就100%的幫你診斷玫瑰疹,我們只能從寶寶幾個臨床跡象表現去推測,比如雖然高燒但精神活動食慾都很好,身體檢查發現有特殊表現...等。

但有時候爸媽忍耐不住寶寶狂燒3天,帶到醫院做了很多抽血、X光、驗尿...等檢查,結果還意外發現白血球上升、尿尿也有白血球,醫師無法排除泌尿道感染,而接受抗生素治療,等到3-5天後燒退,軀幹發起小紅疹才發現是虛驚一場,只是玫瑰疹,白白折騰一番😢

今天就針對玫瑰疹超熱門9個問題做QA,臨床表現特色、一生發作幾次、會傳染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 Q1. 玫瑰疹發疹前的徵兆❓

📌 #突然發高燒39-40度,維持3-5天

📌 通常雖然發燒但 #精神活力仍不錯 (這和細菌感染的發燒懶洋洋會有很大不同),少數小孩會有疲憊、易怒表現

📌 可能合併症狀:#輕微拉肚子、#咳嗽、結膜炎、眼瞼腫

📌 醫師理學檢查:軟顎與懸壅垂之間出現紅色丘疹 (2/3病人會出現Nagayama spot)、耳膜紅、淋巴結腫大


📣 Q2. 玫瑰疹的疹子特色❓

突然燒退後,從軀幹發出 #不會癢如玫瑰花瓣的小紅疹,擴散到脖子、四肢、臉。紅疹 #可以壓退,#不會脫屑,約 1-3天自行消失,不會留疤😉



📣 Q3. 發生原因❓

📌 主要是HHV-6B型人類疱疹病毒感染、少數是HHV-7

📌 大部分HHV-6 & 7的感染只有發燒,只有20%的小孩有經典的玫瑰疹表現,所以有些寶寶感染過但家長沒印象


📣 Q4. 好發年紀❓

📌 好發6-12 月大 (因這時間寶寶身體裡的抗體降低--出生時媽媽給的抗體)

📌 90%發生在2歲以下

📌 HHV-7感染時間則比較晚,平均約為26個月,6-10歲的小孩大於90%抗體陽性

📌 20% 6-12個月小孩發燒是因為玫瑰疹



📣 Q5. 最常見的併發症『熱痙攣』❓

📌 10-15%感染HHV-6B的玫瑰疹小孩會發生熱痙攣。反過來說,1/3的熱痙攣與玫瑰疹有關

📌 感染HHV-6後,體內基質金屬蛋白酶 (metalloproteinase)上升,使腦血管障壁失去功能,發炎細胞進入腦部造成抽筋

📌 但產生熱痙攣後絕大部分 #沒有後遺症


📣 Q6. 其他極少見併發症❓

血小板下降、肝炎、心肌炎、腦炎…



📣 Q7. 發燒前有傳染力嗎/ 一生感染幾次❓

📌 潛伏期5-15天,藉由口水或飛沫傳染

📌 發燒和疹子前就會傳染,出疹子後傳染力逐漸下降

📌 感染HHV6/7後 #終生免疫,所以 #一生會有1-2次發作


📣 Q8. 需要抽血檢查嗎❓

臨床診斷,不需抽血,但有時會因發燒到醫院須排除其他疾病,檢驗會發現暫時性的 #白血球上升(約1週)、有些會有 #無菌性膿尿,可能會被懷疑是泌尿道感染,直到細菌培養沒長細菌才發現不是😣


📣 Q9. 如何治療❓

📌 會自癒、只需症狀治療 

📌 多休息、多喝水、有需要吃退燒藥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父愛 與 #母愛 跟體內荷爾蒙息息相關,寶寶出生爸爸 #男性荷爾蒙下降33%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話題很有趣,但很擔心會引起大家的夫妻爭論,所以大家輕鬆看就好了喔🙏一個家庭誕生一個新生兒後,不管是親生爸爸媽媽、領養親屬、或是主要照顧者的體內荷爾蒙都會產生變化,尤其投入育兒生活的心力越多,此變化會更明顯。🐣

研究顯示,照顧寶寶後夫妻雙方的 #男性荷爾蒙會下降、#泌乳素上升、#催產素上升‼

--

首先我想大家就會開始有疑惑,女生也有男性荷爾蒙、而男性也有女性荷爾蒙嗎❓是的喔!男性女性都會有兩性的性荷爾蒙,只是比例高低不同,男生就是男性賀爾蒙高,女生則相反。

所以照顧新生兒爸爸的男性荷爾蒙會下降,我想大家一定會很震驚😱但這是有多項研究的證實,爸爸體內睪固酮濃度會下降約33%,#下降時間約3週,4-7週後會自動恢復。爸爸體內的女性荷爾蒙也會上升,時間約3個月。泌乳素上升20%,約三週時間。

--

📣 所以泌乳素和催產素又是什麼呢?

💟 #泌乳素:腦下垂體前葉分泌,主要作用為促進乳腺發育,刺激維持泌乳。男性在睪固酮存在的條件下,可促進前列腺、精囊生長、睪丸間質細胞合成睪固酮。很重要的是泌乳素對於親情的產生也有影響,研究顯示養育小孩的父母,體內泌乳素分泌會增加,也因此被稱為『#親情荷爾蒙』。

💟 #催產素:腦部下視丘產生,腦垂體後葉分泌,催產素在媽媽生產階段大量分泌,可引發子宮收縮的產兆,生產後濃度會下降。但隨著媽媽與嬰兒大量 #肌膚接觸、互動,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會漸漸增高,可以促進母乳的噴乳反射,與寶寶的情感連結,緩和不安、恐懼的情緒,給媽媽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也就是為什麼催產素被稱為『#戀愛荷爾蒙』、『#擁抱荷爾蒙』。

其實催產素是 #不論性別、孩子是否為你親生,只要能投入育嬰生活,餵奶、洗澡、陪他玩,你投入的心力越多,腦部分泌的催產素也會越多。💗

--

📣 所以結論這三個荷爾蒙的增長會給照顧者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 #性慾下降:

其實不只人類有這個現象,大自然許多哺乳類動物,生完小孩後也有性慾下降的情況,主要是物種演化為了使新生兒的存活率上升,讓父母願意花更多時間照顧單一新生兒

📈 增加與寶寶的 #情感連結:

對寶寶更有耐心、同理心、對小孩子的需求會更有反應、更願意花時間安撫小孩

📈 給照顧者 #滿足感 和 #幸福感,緩和不安、恐懼的情緒👍

--

也有研究發現假如父親寶寶出生後,可能實際碰觸小孩時間不長,睪固酮維持高點、催產素濃度沒有提升,這樣的 #家庭爭吵會比較多、婚姻關係也較為緊張。🔥

所以開個玩笑說:寶寶出生後要 #避免老公去外面亂搞,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也親自參與照顧寶寶的過程,因為這樣老公的男性荷爾蒙才會下降,泌乳素及催產素才會上升,#父愛才會開始萌芽,對寶寶開始有同理心,更願意積極照顧小孩。

當然另一點就是照顧小孩超累,諒他也沒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出去亂搞了😉

--

但是相反的,假如爸爸很願意參與照顧小孩,媽媽們也要 #給予鼓勵喔!有做不好的地方可以好好說,畢竟男生也是需要成就感與自信心,才會越做越好👩‍❤️‍💋‍👨假如有一點做不好就被狂罵,我想脾氣再好的人有可能也是會被磨掉耐心的。

最後記住,孕育新生命是 #雙方共同甜蜜的負擔,爸爸的支持與陪伴就是媽咪最有力的精神支柱,雙方都要共同努力喔!💪

#做不了神隊友也不要變成豬隊友

#照顧寶寶讓小三無法見縫插針

#會不會爸爸怕睪固酮下降更不敢顧小孩,這是暫時的拉

--

📝參考資料

📌Mothers' and fathers' joint profiles for testosterone and oxytocin in a small‐scale fishing‐farming community: Variation based on marital conflict and paternal contributions. Brain Behav. 2019 Sep; 9(9): e01367.

📌Regulatory role of prolactin in paternal behavior in male parents: A narrative review. J Postgrad Med. 2016 Jul-Sep; 62(3): 182–187.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五款兒童常用 #抗生素藥水 大整理‼



不管是醫院還是診所,小朋友發燒感染多多少少都有碰過這些抗生素,對於如何泡製保存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各個抗生素藥水也有很重要的注意事項,今天就整理給大家知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並多多分享喔~💟

首先有幾個重要觀念

📣 兒童藥水假如是不需泡製的,可以放置 #室溫15-25度C保存,避免陽光直射,藥水若有變質變色就不可以再使用。

📣 『開封』後最多保存 #一個月,『沒有開封』的藥水可保存 #三個月 或至瓶身標示期限。

📣 不同感染症的完整 #抗生素治療天數不同,另外也要考量每個疾病不同的嚴重度,如輕微肺炎可能使用5天藥物,嚴重肺炎則可能至少需要10天,所以還是要遵照專業醫師的建議,才能達到完整治療、減少抗生素濫用而產生抗藥性細菌。

📣 假如醫師後續門診追蹤身體檢查,綜合判斷『已排除細菌感染』,也可能會 #立即停抗生素。🌞

📣 將剛服下的藥水以及其他磨粉藥品吐出,是否需再重新餵一次藥?

      🌟建議 #退燒藥水及抗生素藥水重餵一次,其他症狀口服藥如果小孩症狀不嚴重可先緩緩,等嘔吐情形改善後再繼續服藥。

--

🎯 #優力黴素 (Cephalexin 25mg/ml)

📌 劑量:體重 X (1~4) ml/天  

📌 頻率:一天2-4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皮膚或軟組織感染(5-7)、扁桃腺炎(10) 、輕微肺炎(5-10)、泌尿道感染(5-14)

💥 注意事項:對 #盤尼西林過敏 的患者有10-35%會產生 #交叉過敏

--

🎯 #萬博黴素 (Amoxicillin 50mg/ml)

📌 劑量:體重 X (0.5~2) ml/天  

📌 頻率:一天2-3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扁桃腺炎(10)、輕微抗藥性低的鼻竇炎(10-14)、肺炎(5-10)

💥 注意事項:#EBV病毒感染者避免使用,29.5%產生紅疹

--

🎯 #安滅菌  (Amoxicillin 80mg + Clavulanic acid 11.4mg/ml)

📌 劑量:體重 X (0.3~1.1) ml/天  

📌 頻率:一天2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膿痂疹(5-7)、中耳炎(5-10)、扁桃腺炎(10)、鼻竇炎(10-14)、肺炎(5-10) 、泌尿道感染(7-14)

💥 注意事項:

      ⚠ #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EBV),應避免使用 (約12.5% 出現紅疹)

      ⚠ 小孩使用2-6天後3-34%造成 #腹瀉

--

🎯 #日舒 (Azithromycin 40mg/ml)

📌 劑量:體重 X (0.25) ml/天  

📌 頻率:一天1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黴漿菌或披衣菌肺炎(3-5)、百日咳(3-6)、減緩氣道敏感(3) 

💥 注意事項:

       ⚠ 新生兒使用注意是否有嘔吐、躁動情形,小心產生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 約10%會產生腹瀉副作用

--

🎯 #沙法克寧 (TMP 8mg + SMX 40mg/ml)

📌 劑量:體重 X (1~2.5) ml/天  

📌 頻率:一天2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泌尿道感染(7-14)、MRSA皮膚感染 (5-10)、肺囊蟲肺炎(預防:一週2-3次)

💥 注意事項:

       ⚠ #蠶豆症、磺胺類藥物過敏不能用

       ⚠ #小於兩個月新生兒建議禁用,可能造成核黃疸

       ⚠ 可能造成血球低下、#皮疹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小孩臉部長白白的斑塊怎麼辦⁉白色糠疹五題QA

門診遇到不少家長發現小孩臉上皮膚顏色不均,有一塊塊的白色斑塊,界線很模糊,朦朦朧朧的看得不是很清楚,家長都很擔心是不是長了什麼東西😱

常常仔細問都會發現小孩也有過敏體質,詳細檢查後跟家屬說明這是良性的 #白色糠疹,其實會自己改善,才放下心中大石💓

今天就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常見疾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Q1:孩子臉上白白不均勻的斑塊是什麼?

📌 常見出現在臉部、手臂、上半身,多顆圓形至橢圓形、界線很模糊、摸起來平平的、可能伴隨有 脫屑 並粗糙感的白色斑塊

📌 這是白色糠疹 (Pityriasis Alba),一種常見輕微的皮膚炎 病灶



📣 Q2:為什麼會長白色糠疹?

📌 成因仍不清楚,屬於一種皮膚炎,黑色素細胞雖然沒有減少,但產生的黑色素變少

📌 一開始病灶可能會因發炎呈現紅紅的,通常都沒有發現,但隨著時間顏色慢慢變白才注意到🤔


📣 Q3:好發族群?

📌 小孩及青少年(3-16歲),90%小於12歲

📌 異位性皮膚炎 或過敏體質的小孩🤧

📌 皮膚乾燥、常曬太陽

📌 膚色較深的人較明顯 (小孩發生率:美國5% VS. 埃及18%)



📣 Q4:常見類似疾病?

📌 汗斑 (tinea versicolor):#黴菌感染,常發生在流汗部位、白色斑塊部分界線明顯 (KOH顯微鏡檢查看的到菌絲)

📌 白斑 (vitiligo):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可能與 #自體免疫疾病 有關  (伍氏燈照起來會發出藍白色的螢光、界線清楚)

📌 藥物引起白膚症 (leukoderma):常見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


📣 Q5:有需要治療嗎?

🌞 沒有治療也會自行改善,但需要很長的時間 (幾個月到幾年,通常一年內)😢

📌 保養方式:保濕乳液 (減少脫屑)、擦防曬乳並做好防曬 (日曬較多正常皮膚變黑,病灶部分會對比更明顯)👌

📌 可以使用弱效類固醇治療

如:1% hydrocortisone cream (吉舒乳膏)、0.05% Clobetasone butyrate cream (悠美膚乳膏)…

     💥 使用約2-3週,不宜長期使用,避免皮膚萎縮、血管擴張副作用

📌 自費普特皮軟膏、醫立妥乳膏,可以使用較長期,且減少類固醇皮膚副作用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嬰兒有扁平足 怎麼辦⁉ 校正鞋墊有用嗎❓要怎麼改善呢❓



常常被家長急沖沖的詢問:「小孩好像有扁平足,是不是因為這樣走路常跌倒?要穿矯正鞋墊嗎?小孩很常W坐姿有沒有影響呀😫」

其實18個月以下的小孩扁平足機率,『高達97%』‼因為嬰幼兒腳部的 #脂肪墊厚,骨骼、韌帶、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爸媽可以不用緊張🤓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扁平足會慢慢改善,今天就跟大家好好科普一下這疾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扁平足是什麼?

當足弓向下塌陷,尤其是內側足弓,失去原有的弧度及功能,就形成所謂的扁平足。

👉三足弓功能

內側足弓:#減震效果。外側足弓:#支撐及重心轉換。橫弓:輔助足部做向前推進的動作。


📣 足弓發展年齡?

📍 0-2歲:足弓開始發育  (97%寶寶還是扁平足)

📍 4-5歲:快速發育  (3歲小孩54%)

📍 #6歲:#成長趨緩  (24%)

📍 10歲:完整發育  (10歲以上小孩仍有4-15%)




📣 扁平足症狀❓

💥 #腳痛、#走路不穩、#容易扭傷、#不耐久站、步行或跑跳、平衡感不佳

💥 踝、膝、髖關節與背部疼痛、全身肌肉痠痛。足部變形、足跟骨外翻、脛骨內旋



📣 扁平足分兩種類,預後差很多‼

✅ #柔軟性扁平足

足部負重,足弓塌陷消失,#坐姿或踮腳時恢復弓型。佔扁平足的9成。大多無症狀,95%不會疼痛且不影響孩子走路。#預後好沒有症狀大多不需治療,有症狀的優先保守治療,很少需要手術👍

❎ #僵硬型扁平足

不論是否承重都不明顯,一般與 #骨骼畸形有關 (常見先天性跗骨黏合)。佔扁平足1成。容易有症狀,如腳踝腫痛、步態不穩、易疲勞。保守治療無法減輕病人疼痛,或無法避免變形時就需 #手術治療😭




📣 矯正鞋墊有用嗎❓

📍 足弓發展關鍵期:4-8歲

📍 運動刺激:2歲可以及早開始

👟 鞋墊2-6歲文獻結果還無定論,#6歲以上若合併症狀則證據力較強🌞

     🔖可改善足部力學,讓足部運動效能提升,#減少症狀產生

     🔖小兒鞋墊目的主要是 #誘發足底肌肉收縮,因此鞋墊足弓設計長度比大人 #短

📍 扁平足治療一直在進步,也有微創手術如距下關節限制術,合適年紀為7-14歲,為避免產生後續症狀,因此有些治療觀念建議 #及早介入




📣 先天/ 後天因素 ❓

📍 先天因素

遺傳因素、骨骼異常、足部韌帶過鬆、發展遲緩或骨骼神經病變、低張力兒童

📍 後天因素

體重過重、#運動量少、足部太早承重、#錯誤姿勢、長期穿鞋使用足部肌肉減少



📣 改善方式❓

📍 #運動幫助足弓發展、加強腿部肌肉力量  (跳繩、跳躍、踮腳)

📍 #未滿10個月幼兒不要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

📍 6歲以下 #避免長時間W型坐姿   (此姿勢造成:髖關節極內轉、脛骨極外轉、足部外翻)

📍 安全的環境多 #赤腳走路  (沙灘、泥土、草地)

📍 外出走路可穿合腳、軟硬適中鞋子


👑 結論

嬰幼兒發現扁平足時可以再多加觀察,可以讓小孩多多運動跑跳,安全的環境可以赤腳走路增加足底刺激,外出走路時則要選擇合腳並軟硬適中的鞋子👟

假如發現小孩墊腳尖時也沒有足弓,有腳痛、走路不穩、容易扭傷、不耐久站...等症狀,最好找兒科醫師檢查,有問題時會轉介 #小兒骨科、#復健科 等醫師,進一部安排如:足底壓力、腰髖、膝踝關節功能評估,找出引發結構異常的原因,視情況訂製客製化的矯正鞋墊或鞋具,部分個案甚至需手術治療⚙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 語言發展遲緩 警戒時程‼要怎麼幫助小孩呢❓



「我們家小孩都聽得懂,說什麼也都知道,但就是不願意開口說話,這樣有語言遲緩嗎?」在診間很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常常家長都很焦慮😨很希望從醫生那邊聽到這是正常的答案,但又很怕錯失了語言治療的黃金時間⏳

今天就把各年齡層的警示時程整理給大家,警示時間的設立原則是:『 90%的小朋友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所以家長可以留意幾項重要指標,一旦懷疑有遲緩的可能,還是要到醫療院所或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進行專業綜合評估喔🧐


🗣️ 語言發展盛行率❓男女比❓


台灣0-6歲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比例約4-7%,依地區城市有所不同,偏遠地區發展遲緩人數比例較都會區高。

男女比例約為 7:3,可能因自閉及智能障礙等疾病的發生率 #男性較高,可能也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覺得女童文靜是正常的,降低發現女童發展遲緩的敏感度。


🗣️ 語言發展重要警示時程🆘


📍 6-9個月:發出咿呀聲 (寶寶都超安靜這絕對不正常🤣)

📍 一歲:注意是否有:叫名字完全沒反應、持續出現不尋常重複動作、無法被逗笑

📍 一歲3個月:肢體語言表達意思 (點頭、搖頭、指物品)

📍 一歲半:#有意義叫爸爸媽媽、組合音種類多於三種、聽懂口頭指令 (拿東西、媽媽抱)

📍 2歲:10個穩定語詞 (奶奶、車車...)

📍 2歲半:詞語數量50個以上 (鞋子、嘴嘴...)、正確指出身體至少6個部位

📍 3歲:有問有答,使用2-3個單詞組短句,內容切題 (要喝奶奶、出去玩...)


🗣️ 語言遲緩的小孩何時追趕的上❓


研究顯示,60%表達語言遲緩的小孩,2-3歲會追上,假如有給予更多語言刺激,追上比例應該會更高,所以也不要過度焦慮😭


🗣️ 語言遲緩風險因子?


📍 低體重 (<2500gm)、早產兒 (<37週)

📍 先天性異常

📍 產前、產程或產後問題

📍 家族遺傳 (視聽障礙、智能不足、精神疾病、雙親語言發展慢)

📍 貧窮、低教育環境


🗣️ 語言遲緩成因?


📍 #大多數成因不明,目前能被發現遲緩成因的小孩僅約20-25%


🎯 聽力障礙: 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正常的,長大聽力一定沒問題嗎⁉

目前聽力篩檢使用自動聽性腦幹反應 (AABR)其實準確率很高,但是可能還是有很低的機會偽陰性,漏網之魚。另外聽力也是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後續出現損傷:晚發性聽損、藥物、耳部疾病...。因此發現語言遲緩還是要再做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

🎯 自閉症:孩童在了解他人口語、肢體語言(手勢、表情)等大多有困難,甚至30%~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語言,即使有語言的孩童,也常出現像鸚鵡的仿說,並非真正語言互動。

🎯 過動:由於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調解與感覺統合失調,常常會以行動代替語言,而出現語言遲緩。

🎯 腦神經疾病: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重大疾患、染色體異常、腦傷(腦性麻痺)…等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良,造成認知學習落後、聽理解與語言遲緩、動作與感覺統合失調等問題。

🎯 刺激不足:隔代教養或父母忙碌,有可能和幼童缺少語言互動,讓孩子在「學語前期」時聽覺刺激過少、聽語詞指令的理解度差。

📍 單純語言表達發展較慢,且再度確認聽力檢查沒有問題,#通常是環境刺激不足,早期語言治療通常可以迎頭趕上👍


🗣️ 平常要怎麼增加小孩的語言刺激❓


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為0至6歲,能早期發現問題並讓孩子接受療育,通常能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語言治療師會視孩子的年齡,評估後擬定合適的個別化語言治療,同時衛教父母親該如何在家庭與學校,協助孩子的語言發展,而且最重要的語言刺激環境還是來自於家庭👨‍👩‍👧‍👦

📍 提供語言示範

📍 回應或 #擴增小孩說的話

小孩說:「奶奶」,家長補充:「寶貝肚子餓要喝奶奶了嗎」

📍 #提示 小孩要說的物品的特色,#耐心等待 小孩自己開口

「寶貝想要紅色的、有四個輪子的什麼呢?」

📍 用肢體動作增加語言理解

📍 和小孩一起讀故事書

📍 利用喜歡的玩具

📍 日常生活中多元刺激

去公園、大賣場...也可以邊玩邊學習

📍 適時給予鼓勵

📍 盡量讓小孩完成能力所及事務


📣 結論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速度有所不同,但別用大雞晚啼作為原因而錯失良機,家長仍應留意幾項重要指標!0~6歲期間是兒童腦部細胞快速發展的時期,各方面可塑性較大,應落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幫助孩子理解表達得更好,將來溝通無礙💗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頭部外傷『七題快問快答』


頭部外傷不管是看診還是媽媽群組都是詢問度很高的問題,尤其寶寶四個月後會翻身,彷彿移動範圍擴大10倍,很容易從床上、沙發滾到地上撞到頭,我們家Bomi第一次從床上摔下,老婆、長輩也是一陣崩潰

一歲會走路後,更是像進擊的巨人奇形種一樣,不顧一切的瘋狂行走,但因為還沒有走很穩,常常撞到滿頭包😨
其他相關問題:如把小孩搖抱安全嗎❓怎樣會嚴重到產生搖晃嬰兒症候群❓頭撞到有傷口和瘀青要怎麼辦❓
今天就幫大家一次解答✨

⏳ Q1:嬰兒撞到頭居然有自保機制?

嬰兒前囟門約在1~1.5歲閉合,受傷後較能釋放腦壓,加上有腦脊髓液的保護,所以大部分不會產生神經系統的嚴重傷害

⏳ Q2:以下情形緊急送醫!密切觀察『3-7』天!🆘

⚠ 精神不好 (不容易叫醒、無法安撫)
⚠ 食慾下降 (持續性嘔吐、禁食仍嘔吐)
⚠ 活動力下降 (肢體無力、說話不清)
⚠ 劇烈頭痛 (前囟門膨脹)
⚠ 不自主手腳或臉部抽筋
⚠ 鼻、耳有出血或液體流出



⏳ Q3:撞傷可做那些照護處理?

✅ 小傷口流血,加壓止血,塗抹抗生素藥膏
✅ 沒有傷口的瘀青,可擦除瘀藥膏
✅ 立即冰敷消腫,勿推揉腫塊,間歇式敷20分鐘
✅ 觀察3-6小時沒嘔吐後再進食
✅ 前3天夜間睡眠,需起來至少兩次觀察小孩呼吸、四肢活動🔔



⏳ Q4:長輩關愛的搖抱會腦出血嗎?

⚠ 暴力、惡意的搖晃頭部才會導致腦出血
✅ 正常嬰幼兒搖抱、置於兒童搖籃中、背帶背著出去慢跑等行為,一般並不會造成傷害

⏳ Q5:150公分以下跌落比較安全?

✅150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顱內受傷機會極低
⚠ 因此假如健康寶寶有腦出血,照顧者說是從床上跌落,就不可信



⏳ Q6:搖晃嬰兒症候群是什麼?

▶ 受虐性腦傷,一般發生於一歲以下 嬰兒。
⚠ 劇烈搖晃嬰兒頭部,或頭部直接衝擊堅硬的平面,使頭部驟然減速,對腦組織以及硬腦膜下橋接靜脈產生剪力傷害導致腦出血
☢ 輕微:嗜睡、躁動、嘔吐
☢ 嚴重:抽搐、昏迷、死亡💥

⏳ Q7:頭部外傷那些需注意是否有兒虐?

✅ 熊貓眼耳後瘀血 (小心顱底或顏面骨骨折)
✅ 雙側性顱骨骨折、視網膜出血、合併頸椎受傷
✅ 受傷機轉不合理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