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雙語學習從幼兒開始到底好不好--雙語學習的優點 & 語言學習5大迷思!?

在這國際化競爭的社會,學英文早就是全民共識了,但要從幾歲開始?的確有眾多看法,有些人怕太早會造成母語學不好、有些人覺得等上學再請老師開始教就可以了,雙語學習真的是每個父母都很煩惱的事,平常要用英文和小孩對話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所以幫大家找一些科學資料來解答。 


嬰兒—最強的語言專家


首先嬰兒出生來到這世界不同的角落,先天就有能力學習各地的語言、分辨不一樣的語調和聲音,這時候嬰兒會像海綿一樣吸收任何語言,但假如是只聽到一種主要語言,嬰兒就會開始把這音調設定成主要語言即是母語,一歲之後聽到聲音會過濾掉不是母語的語言,因此只對母語有明顯反應,所以當早期就頻繁聽到第二外語,此語言就可以像母語一樣一直保持神經敏銳度。另外當照顧者能夠花時間和小孩多說話,不是「咿咿ㄚㄚ」的那種,而是有意義的字彙的話,研究證實長大小孩的語彙會更多。


學習雙語有什麼幫助呢?


多項研究指出從小「雙語學習」與只學「單一語言」的小孩比較起來,在認知、學習、社會情緒、全球化四方面,會有許多優勢,因為要使用雙語,腦部需要更多工作,轉換語言頻道和口腔發音位置,也同時能抑制另一個語言,長期如此訓練,造就如:認知彈性好、記憶力好、多任務處理能力高、專注力高…等優點。這裡的雙語學習不一定就專指英文和中文,其實台語和中文的搭配也是雙語,所以很多台灣人其實都是雙語的喔!



不過到這邊大家可能就有常見的問題要詢問了,以下慢慢說明:

迷思1. 同時學習雙語小孩,語言發展變慢嗎?


真相1. 不論學多少語言,兒童發展的里程碑都會是一致的,什麼時候會說「爸爸、媽媽、ㄋㄟㄋㄟ」都是一樣的速度,只是字彙的語言可能是兩種其中之一,另外雖然初期兩方語言的字彙聽起來會比較少,不過等時間拉長,通常雙語小孩的學會的字彙會比較多。



迷思2. 同時學兩個語言小朋友會混淆嗎?


真相2. 已經很多研究證實,胎兒還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就能聽辨聲音了,更重要的是小孩語言記憶不會混淆,他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講的是中文還是英文,講話上有時候會出現晶晶體也是正常的(如: 我愛Daddy),這學術上叫做語碼轉換(Code Switch),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正常的發展,其實代表著小孩的認知、溝通能力好,當然那種假裝是ABC想show off說出的晶晶體就另當別論了。



迷思3. 家長英文發音不標準,所以不可以和小孩講英文?


真相3. 大家都知道學習語言重要的是融入生活,小孩在家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家長才是小孩最重要的老師,家長對英文越熟悉態度越自然,並讓小孩覺得英文生活上也是很實用,小孩學習吸收才會更好,其實父母只要用簡單的字句構成作對話就好了,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法,就可以讓小孩多很多英文暴露的時間,另外腔調發音的部分可以用點讀筆或CD/DVD一起使用做補強,當然請native speaker當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總之,勇於用英文表達久了之後就會流利,流利其實比腔調更重要,因為要能和外國人溝通重點在於能流暢表達想法,腔調有心的話等到了更多外語的環境後會慢慢改善。



迷思4. 男生會比女生晚說話嗎?


真相4. 正常沒有疾病的男生、女生,兩者語言發展里程碑是一樣的,但在語言發展遲緩疾病的小孩中 (如:唐氏症、自閉症、發展認知遲緩),男生疾病發生機率比女生高,因此產生男生都比女生晚講話的錯覺。



迷思5. 孩子不想說話,是因我很懂他的需要,不用緊張?


真相5. 研究指出小孩天生就會想與外界互動溝通,假如小孩對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沒有想溝通的意願,或也不會發出聲音合併身體語言表達,有可能是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的警訊。不過反過來說,當然多刺激小孩自己講話也是對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步驟。



創造豐富語言環境


首要很有幫助的就是親子共讀,不論是母語或第二外語,爸媽可以帶給小孩很多新的詞彙並建立起良好互動,另外也要記得讓小孩對書籍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喜怒哀樂。小孩下課後也多讓他們描述一天的活動,再聆聽小孩的話之後,家長可以進行統整並擴大詞彙或更完整的字句說明。也可以多多問小孩問題,讓他們表達,甚至在安全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如此一來,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從小有進行培養訓練,說不定也會爆出很多讓爸媽哭笑不得的理論喔!



結論


雙語環境越早提供越好,小孩最強的語言辨識能力在一歲前,雙語學習對小孩認知學習能力、社會情緒等都有幫助,雙語不會造成語言混淆或發展變慢,家長不用擔心腔調影響小孩,更重要的是創造環境並融入生活,享受與小孩的對話與一起成長。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Ref.

1. Zelasko, N., & Antunez, B. (2000). If your child learns in two languages.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2. Kessler, C., & Quinn, M. E. (1980). Positive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on science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In J. E. Alatis, (Ed.), Current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3. 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Castro, D. C., Ayankoya, B., & Kasprzak, C. (2011). Te new voices/Nuevas voces: Guide to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early childhood. Baltimore, MD: Brookes.

6. Diaz, R. (1985). The intellectual power of bilingualism. In Southwest Hispanic Research Institut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y young children. Albuquerque, N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7. Kovács, A. M., & Mehler, J. (2009). Cognitive gains in 7-month-old bilingual inf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6), 6556–6560.

8. Keysar, B., Hayakawa, S. L., & An, S. (2011).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661–668. doi:10.1177/0956797611432178

9. Fradd, S. (2000). Developing a language-learning framework for preparing Florida’s multilingual work force. In S. Fradd, (Ed.), Creating Florida’s multilingual global work force, 3. Miami: 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0. Office of Head Start, by the National Center o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Responsiveness.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 Knowledge Center (ECLKC). https://eclkc.ohs.acf.hhs.gov/

11. UpToDate. Expressive language delay ("late talking") in young children.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發炎&感染&化膿有什麼不一樣? 如何治療發炎? 抗發炎食材?

 

發炎、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有什麼不一樣呢?

發炎(Inflammation)就是當身體的免疫系統偵測到外來物 (如刺激、受傷、致病菌…),而開啟一連串的免疫生理反應,予以排除的過程,假如是致病菌的侵入,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寄生蟲引起的發炎,就稱為感染(Infection)。不過身體有些情況下會誤認自己的細胞或組織是外來物,還是啟動了免疫反應進行攻擊,此時就稱為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如第一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發炎是人體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措施預防致病菌入侵,也是觸發我們傷口癒合的重要過程,但如果發炎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停止、不受控制的話,反而會傷害到自身正常的細胞。

急性和慢性發炎的不同處?

發炎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發炎大致持續幾天至數週,慢性則是從數月至好幾年都有可能。急性發炎最重要的五大表現就是『紅、腫、熱、痛』還有『局部功能喪失』,急性發炎情形會較快改善,但也可能進展為慢性發炎。四大表現的成因各為,紅:因微血管擴張,血液流量上升的關係;腫:因發炎造成組織液堆積;熱:血流增加而造成周圍溫度上升;痛:組織腫脹會造成疼痛,另外發炎過程中白血球分泌的細胞激素也會引起組織周圍痛覺神經反應。

慢性發炎因時間很長,所以會引發組織破壞、壞死,甚至纖維化,與很多疾病相關,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關節炎、過敏、氣喘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肥胖、過多含糖飲食、抽菸、壓力、以及睡眠不足等等也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或造成細胞老化。

化膿性炎症有什麼特別之處?

化膿主要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發炎區域出現大量嗜中性白血球,分泌了很多溶酶體酵素、蛋白酶、活性氧化代謝物等,為了殺死細菌也破壞了自己週邊的組織,造成細胞壞死,合併組織滲出液後變成膿,有些細菌如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有抗吞噬或殺死嗜中性白血球的能力,會造成化膿情形更嚴重。


如何診斷?

假如是體表面的病灶,主要診斷方式為理學檢查,有些不明確的病灶則需切片,假如是體內器官如呼吸道、腸胃道發炎,就要借助影像學檢查、內視鏡檢查,針對發炎比較嚴重的狀況也可以利用抽血檢查 (C-reactive protei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來偵測發炎情況,癌症也會包含發炎反應,因此有相關的癌症抽血指數 (CEA, CA-199…)可做參考,有合併感染的情況就需要進行培養,才能確定是什麼病原體。

如何治療

首先最重要不侵入性的治療就是休息,減少發炎部位活動,前三天紅腫熱痛時要冰敷,以減少組織腫脹,疼痛發炎嚴重時就需要抗發炎 (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止痛藥物。一些嚴重關節炎的病患,可能就需要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癌症相關的發炎,當然就需要化療或開刀對症下藥才能解決。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發炎,嚴重的就需要使用口服或針劑的抗生素治療,通常就會需要一段時間的療程,依感染部位抗生素穿透力不同,使用時長也會不同。

平時的抗發炎保養可以注意體重、多運動、規律生活作息、適時釋放壓力、避免飲酒或過多含糖飲食、以及健康均衡的飲食。有些食材中富含Omega-3脂肪酸、鎂、維生素 B6CDE等抗發炎物質,平時可以多食用:如堅果類的核桃、芝麻、鮭魚、菠菜、番茄、藍莓、橘子等等。


結論

發炎是我們與生俱來對抗外來病原入侵及自體恢復的重要功能,不過就像雙面刃一樣,適時適量的啟動才能達到目的,身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也與我們的身、心、靈調節有很大關係,因此平時就做好身體管控是比發炎發生後使用藥物治療來的更好喔!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細胞培養 & 雞蛋培養』四價流感疫苗有什麼不一樣?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奶粉的百萬小學堂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