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不可不知的幼兒數學里程碑—破解學習數學2大迷思!

大家都知道數學在生活、工作上有許多應用,更是科學研究的基礎,正因我們處在資訊爆炸、科技蓬勃的社會,每個人都要具備解決複雜問題以及分析思辨的能力。學習數學便可幫助我們培養及訓練上述能力,學習數學大腦需要執行多項能力:包含語言、數字、分類、圖像、空間、邏輯等能力才能順利解決問題。

因此數學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學校老師提供的資源,家長如果也能了解不同年齡階層小孩所能達到的里程碑,那在平常生活中便可以提供小孩更多數學刺激,達到更好的數學學習。


以下內容為各年紀50百分位小孩能達到的數學里程碑:

(一)   0-12

開始了解原因和造成的結果    (敲玩具會發出聲音)

預測事情的順序    (澡盆放水代表要準備洗澡了)

簡單分類東西    (哪些玩具會發出聲音,哪些不會)

開始了解相對大小    (理解那些東西是大,但還不會說)

開始聽懂一些描述量的文字    (多一點、少一點)


(二)   1-2

開始注意環境中的數字    (電梯顯示的數字)

會數一些數字,但會漏掉跳著數

注意物品的形狀,會進行形狀配對    (圓形配圓形積木)

知道物品相對位置的概念    (球在桌子下面)

從玩裝滿或倒光杯子的水開始了解測量

Tips:爸媽一起玩:積木。唱數字歌。坐電梯數數字。顏色或形狀配對的遊戲。

 

(三)   3-4 (學齡前兒童)

開始預測成因及效果    (杯子摔地上會破)

看得懂數字0-10,可以對著物品數到20    (1one)

可以對相同顏色、大小、形狀做分類    (找出紅色的玩具)

可以比較高度、性別、大小    (誰比誰高、誰是男生)

對空間意識有概念可以進行簡單拼圖    (理解內、外、上、下)

Tips:爸媽一起玩:積木。撲克牌比大小。剪紙做形狀。玩拼圖。扮家家酒數東西。

 

(四)   5

認識數字到20,簡單數字比大小    (21)

利用雙手進行加法運算    (數到六用第二手繼續算)

模仿描繪簡單形狀    (跟著圖案畫圓形)

簡單時間概念    (早上、晚上、星期幾)

了解「可能: possible」、「不大可能: unlikely」機率的概念

Tips:爸媽一起玩:紙牌遊戲 (如Uno)。扮家家酒買賣東西。買東西讓小孩看價錢,比較哪個比較貴。了解溫度、看時鐘時間。掛日曆寫上行程 (讓小朋友知道活動還差幾天)。煮飯的食物測量、小孩幫忙等分食物。摺紙了解立體空間、形狀。一起畫藏寶圖找寶物。

 

(五)   6-7 (國小1-2年級)

認識0-100的數字

20的範圍以上進行加、減法    (12+9=21)

可以讀電子數字時鐘

了解三度空間形狀的差別    (立方體、錐體、圓筒)

了解星期、月、年代表的意思    (一星期有7)

Tips:爸媽一起玩:爸媽一起玩:加強學校數學的生活應用。一起看時鐘、撲克牌 (如撿紅點:熟悉10的合成與分解)。

 

(六)   8

從用手變成利用紙筆進行數學計算

從文字命題創造出數學等式運算

簡單加、減、乘法運算

了解小數點

會使用錢幣    (小孩會算錢找錢)

測量的單位之中的換算:長度、溫度、重量…

認出移動的物體形狀,旋轉、翻面、倒影

 

(七)   9-10

乘法至百位數    (123x23)

計算小數點、分子、分母

運算除法、了解餘數

看懂圖表    (長條、折線、圓餅圖…)

計算耗費時間長短    (從學校回家花了幾分鐘)

了解三度空間物品在不同角度呈現的形狀

 

迷思一:男生數學真的比女生好嗎?

在教育數學過程中,常有「男生數理會比女生好」的迷思,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女性的在數學能力未充分表現不是大腦生理上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文化的因素,如男性較不願承認自己數理不好,會覺得自己只是沒有認真練習,也就是比較「鐵齒」得願意付出努力,相反的女生假如遇到困難,心理上比較常直接放棄數學,如此長久下來女生練習減少,更會顯現出差距。所以不管你的小孩是男生或女生,都應給予等量的數學刺激 (如:小女孩喜歡扮家家酒也可以導入數學觀念)以及相同的信心。〔6

 

迷思二:我從小就是沒有數學天分?

首先我們當然不用和智商超高的天才比較,其實每個人都有學數學的資質潛能的,因為從數學里程碑中大家就可以發現,每個人從嬰兒開始就默默毫不費力的開始建立了許多數學邏輯概念,從生活遊戲中慢慢學會了數學的許多面向:數字、測量、空間、圖樣、機率等等,所以絕對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輕易放棄。〔7

 

結論

小孩從嬰兒開始就神不知鬼不覺的學習數學了,男生女生間數學頭腦其實也沒差異,因此家長可以從小孩還小的時候,陪伴小孩玩遊戲,慢慢建立小孩的數學概念,同時注意小孩是否有較延遲的里程碑,進而多做一些數學遊戲刺激。注意上述所列的里程碑是50%小孩可以達成的情況,所以自己小孩稍微慢一點也不要過度緊張,因為每位小孩學習速度、以及成長過程中所受到數學刺激的程度不同,老師和家長只要依照小孩數學能力,提供漸進式的教學,不一定要用紙筆死板的課本,從玩遊戲、生活中應用數學效果更好,多讚美小孩,鼓勵他們每次的努力與進步,建立成就感與信心,鼓勵小孩有問題尋求幫忙,如此一來小孩就不會排斥數學,能力也會慢慢趕上進度。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Ref.

1.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Doing Mathematics with Your Child, Kindergarten to Grade 6: A Parent Guide

2.      Ontario Mathematics Curriculumedu.gov.on.ca/eng/curriculum/elementary/math18curr.pdf

3.      Minna Kyttälä et al. Training counting skills and working memory in preschool.  Scand J Psychol. 2015 Aug;56(4):363-70.

4.      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5). 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s 1-8: Mathematics. Retrieved from www.edu.gov.on.ca/eng/curriculum/elementary/math18curr.pdf.

5.      Bowman, B.T., Donovan, M.S., & Burns, M.S., (Eds.). (2001). Eager to learn: Educating our preschooler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6.      Ceci SJ et al. Women's underrepresentation in science: sociocultural and b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Psychol Bull. 2009 Mar;135(2):218-61.

7.      Eleanor K. Chestnut et al. The Myth That Only Brilliant People Are Good at Math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Diversity. Educ. Sci. 2018, 8(2), 65.

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家長如何教育小孩減少吃零食?

大家都知道肥胖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兒童也是一樣的情形,而造成兒童肥胖有很大的因素是因為吃太多零食所造成,零食就是能量高但營養價值少的食物,有美國一個大型研究指出,兒童的能量來源居然3分之1來自於零食,可見小孩不吃正餐但吃零食是很大的一個議題,然而很多研究證實小孩吃零食的習慣與家長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針對家長教育小孩零食的方式分四大類,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屬於哪一類家長:

一、強制控制 (Coercive control)


只有爸媽決定吃什麼,不參考小孩想吃的食物,小孩不愛吃的食物也逼迫飲食,嚴格限制小孩不能吃零食。以上都有很多研究證實反而會造成小孩飲食品質下降,吃零食機率上升,進而攝取較多熱量,造成小孩體重上升。


二、寬容自由 (Permissiveness)


沒有任何規定限制、常用餵食來提供安慰、家中容易取得不健康的食物,此類型家屬也會造成小孩吃過多零食,小孩的BMI因此上升。


三、有所規範 (Structure)


家長會提供許多健康食物、有固定的三餐及點心時間、隨時注意小孩飲食、以及有約定好的點心份量,有一些用餐規矩和規定 (如先吃完蔬菜才能吃少量零食…)。此種類型家屬的小孩零食攝取量較少,營養素攝取較足夠。


四、自主支持 (Autonomy support)


爸媽就實踐不吃零食,以身作則,鼓勵小孩多吃營養食物,並說明道理給小孩聽。此類型的方式目前還沒有定論,因為有研究說有效、有些無效,可能需要更多大規模的研究證實。不過我認為實務上對減少小孩零食還是有所幫忙的,畢竟小孩假如看到爸媽自己在吃零食,小孩也是會有樣學樣的。


結論


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兒童的飲食習慣影響很大,家長要替小孩飲食上注意很多方面,如:提供健康的食物、提供小孩喜好的飲食(假如也是有營養的食物)、規律的用餐時間、合理的用餐規範 (吃完正餐才能吃零食),然後記得「嚴格禁止」吃零食,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固定的點心時間以及適當的量,反而比較重要。總之為了不讓小孩健康受到零食影響,我們家長就一起好好努力,另外不要囤積零食在家中,這樣才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素,長得頭好壯壯喔!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Ref.

1. Blaine RE et al. Food parenting and child snacking: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7 Nov 3;14(1):146.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雙語學習從幼兒開始到底好不好--雙語學習的優點 & 語言學習5大迷思!?

在這國際化競爭的社會,學英文早就是全民共識了,但要從幾歲開始?的確有眾多看法,有些人怕太早會造成母語學不好、有些人覺得等上學再請老師開始教就可以了,雙語學習真的是每個父母都很煩惱的事,平常要用英文和小孩對話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所以幫大家找一些科學資料來解答。 


嬰兒—最強的語言專家


首先嬰兒出生來到這世界不同的角落,先天就有能力學習各地的語言、分辨不一樣的語調和聲音,這時候嬰兒會像海綿一樣吸收任何語言,但假如是只聽到一種主要語言,嬰兒就會開始把這音調設定成主要語言即是母語,一歲之後聽到聲音會過濾掉不是母語的語言,因此只對母語有明顯反應,所以當早期就頻繁聽到第二外語,此語言就可以像母語一樣一直保持神經敏銳度。另外當照顧者能夠花時間和小孩多說話,不是「咿咿ㄚㄚ」的那種,而是有意義的字彙的話,研究證實長大小孩的語彙會更多。


學習雙語有什麼幫助呢?


多項研究指出從小「雙語學習」與只學「單一語言」的小孩比較起來,在認知、學習、社會情緒、全球化四方面,會有許多優勢,因為要使用雙語,腦部需要更多工作,轉換語言頻道和口腔發音位置,也同時能抑制另一個語言,長期如此訓練,造就如:認知彈性好、記憶力好、多任務處理能力高、專注力高…等優點。這裡的雙語學習不一定就專指英文和中文,其實台語和中文的搭配也是雙語,所以很多台灣人其實都是雙語的喔!



不過到這邊大家可能就有常見的問題要詢問了,以下慢慢說明:

迷思1. 同時學習雙語小孩,語言發展變慢嗎?


真相1. 不論學多少語言,兒童發展的里程碑都會是一致的,什麼時候會說「爸爸、媽媽、ㄋㄟㄋㄟ」都是一樣的速度,只是字彙的語言可能是兩種其中之一,另外雖然初期兩方語言的字彙聽起來會比較少,不過等時間拉長,通常雙語小孩的學會的字彙會比較多。



迷思2. 同時學兩個語言小朋友會混淆嗎?


真相2. 已經很多研究證實,胎兒還在媽媽子宮裡的時候就能聽辨聲音了,更重要的是小孩語言記憶不會混淆,他們會清楚的知道自己在講的是中文還是英文,講話上有時候會出現晶晶體也是正常的(如: 我愛Daddy),這學術上叫做語碼轉換(Code Switch),是語言學習過程中正常的發展,其實代表著小孩的認知、溝通能力好,當然那種假裝是ABC想show off說出的晶晶體就另當別論了。



迷思3. 家長英文發音不標準,所以不可以和小孩講英文?


真相3. 大家都知道學習語言重要的是融入生活,小孩在家的時間是最長的,而且家長才是小孩最重要的老師,家長對英文越熟悉態度越自然,並讓小孩覺得英文生活上也是很實用,小孩學習吸收才會更好,其實父母只要用簡單的字句構成作對話就好了,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法,就可以讓小孩多很多英文暴露的時間,另外腔調發音的部分可以用點讀筆或CD/DVD一起使用做補強,當然請native speaker當老師也是一個很好的做法。總之,勇於用英文表達久了之後就會流利,流利其實比腔調更重要,因為要能和外國人溝通重點在於能流暢表達想法,腔調有心的話等到了更多外語的環境後會慢慢改善。



迷思4. 男生會比女生晚說話嗎?


真相4. 正常沒有疾病的男生、女生,兩者語言發展里程碑是一樣的,但在語言發展遲緩疾病的小孩中 (如:唐氏症、自閉症、發展認知遲緩),男生疾病發生機率比女生高,因此產生男生都比女生晚講話的錯覺。



迷思5. 孩子不想說話,是因我很懂他的需要,不用緊張?


真相5. 研究指出小孩天生就會想與外界互動溝通,假如小孩對任何人、任何時候都沒有想溝通的意願,或也不會發出聲音合併身體語言表達,有可能是自閉症或發展遲緩的警訊。不過反過來說,當然多刺激小孩自己講話也是對語言發展很重要的步驟。



創造豐富語言環境


首要很有幫助的就是親子共讀,不論是母語或第二外語,爸媽可以帶給小孩很多新的詞彙並建立起良好互動,另外也要記得讓小孩對書籍內容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喜怒哀樂。小孩下課後也多讓他們描述一天的活動,再聆聽小孩的話之後,家長可以進行統整並擴大詞彙或更完整的字句說明。也可以多多問小孩問題,讓他們表達,甚至在安全範圍內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如此一來,小孩語言表達能力從小有進行培養訓練,說不定也會爆出很多讓爸媽哭笑不得的理論喔!



結論


雙語環境越早提供越好,小孩最強的語言辨識能力在一歲前,雙語學習對小孩認知學習能力、社會情緒等都有幫助,雙語不會造成語言混淆或發展變慢,家長不用擔心腔調影響小孩,更重要的是創造環境並融入生活,享受與小孩的對話與一起成長。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Ref.

1. Zelasko, N., & Antunez, B. (2000). If your child learns in two languages. National Clearinghouse for Bilingual Education.

2. Kessler, C., & Quinn, M. E. (1980). Positive effects of bilingualism on science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In J. E. Alatis, (Ed.), Current issues in bilingu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3. 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ialystok, E. (2001). Bilingualism in development: Language, literacy, and cognitio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Castro, D. C., Ayankoya, B., & Kasprzak, C. (2011). Te new voices/Nuevas voces: Guide to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early childhood. Baltimore, MD: Brookes.

6. Diaz, R. (1985). The intellectual power of bilingualism. In Southwest Hispanic Research Institut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by young children. Albuquerque, N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7. Kovács, A. M., & Mehler, J. (2009). Cognitive gains in 7-month-old bilingual infa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16), 6556–6560.

8. Keysar, B., Hayakawa, S. L., & An, S. (2011). The foreign-language effect: Thinking in a foreign tongue reduces decision bias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661–668. doi:10.1177/0956797611432178

9. Fradd, S. (2000). Developing a language-learning framework for preparing Florida’s multilingual work force. In S. Fradd, (Ed.), Creating Florida’s multilingual global work force, 3. Miami: Florid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0. Office of Head Start, by the National Center on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Responsiveness. Early Childhood Learning & Knowledge Center (ECLKC). https://eclkc.ohs.acf.hhs.gov/

11. UpToDate. Expressive language delay ("late talking") in young children.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發炎&感染&化膿有什麼不一樣? 如何治療發炎? 抗發炎食材?

 

發炎、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有什麼不一樣呢?

發炎(Inflammation)就是當身體的免疫系統偵測到外來物 (如刺激、受傷、致病菌…),而開啟一連串的免疫生理反應,予以排除的過程,假如是致病菌的侵入,如:病毒、細菌、黴菌、或寄生蟲引起的發炎,就稱為感染(Infection)。不過身體有些情況下會誤認自己的細胞或組織是外來物,還是啟動了免疫反應進行攻擊,此時就稱為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如第一型糖尿病、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發炎是人體很重要的自我保護措施預防致病菌入侵,也是觸發我們傷口癒合的重要過程,但如果發炎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停止、不受控制的話,反而會傷害到自身正常的細胞。

急性和慢性發炎的不同處?

發炎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急性發炎大致持續幾天至數週,慢性則是從數月至好幾年都有可能。急性發炎最重要的五大表現就是『紅、腫、熱、痛』還有『局部功能喪失』,急性發炎情形會較快改善,但也可能進展為慢性發炎。四大表現的成因各為,紅:因微血管擴張,血液流量上升的關係;腫:因發炎造成組織液堆積;熱:血流增加而造成周圍溫度上升;痛:組織腫脹會造成疼痛,另外發炎過程中白血球分泌的細胞激素也會引起組織周圍痛覺神經反應。

慢性發炎因時間很長,所以會引發組織破壞、壞死,甚至纖維化,與很多疾病相關,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關節炎、過敏、氣喘等等,但更重要的是,肥胖、過多含糖飲食、抽菸、壓力、以及睡眠不足等等也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或造成細胞老化。

化膿性炎症有什麼特別之處?

化膿主要是因為細菌感染,造成發炎區域出現大量嗜中性白血球,分泌了很多溶酶體酵素、蛋白酶、活性氧化代謝物等,為了殺死細菌也破壞了自己週邊的組織,造成細胞壞死,合併組織滲出液後變成膿,有些細菌如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有抗吞噬或殺死嗜中性白血球的能力,會造成化膿情形更嚴重。


如何診斷?

假如是體表面的病灶,主要診斷方式為理學檢查,有些不明確的病灶則需切片,假如是體內器官如呼吸道、腸胃道發炎,就要借助影像學檢查、內視鏡檢查,針對發炎比較嚴重的狀況也可以利用抽血檢查 (C-reactive protein,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來偵測發炎情況,癌症也會包含發炎反應,因此有相關的癌症抽血指數 (CEA, CA-199…)可做參考,有合併感染的情況就需要進行培養,才能確定是什麼病原體。

如何治療

首先最重要不侵入性的治療就是休息,減少發炎部位活動,前三天紅腫熱痛時要冰敷,以減少組織腫脹,疼痛發炎嚴重時就需要抗發炎 (類固醇或非類固醇消炎藥)或止痛藥物。一些嚴重關節炎的病患,可能就需要免疫調節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癌症相關的發炎,當然就需要化療或開刀對症下藥才能解決。病原體引起的感染發炎,嚴重的就需要使用口服或針劑的抗生素治療,通常就會需要一段時間的療程,依感染部位抗生素穿透力不同,使用時長也會不同。

平時的抗發炎保養可以注意體重、多運動、規律生活作息、適時釋放壓力、避免飲酒或過多含糖飲食、以及健康均衡的飲食。有些食材中富含Omega-3脂肪酸、鎂、維生素 B6CDE等抗發炎物質,平時可以多食用:如堅果類的核桃、芝麻、鮭魚、菠菜、番茄、藍莓、橘子等等。


結論

發炎是我們與生俱來對抗外來病原入侵及自體恢復的重要功能,不過就像雙面刃一樣,適時適量的啟動才能達到目的,身體免疫系統的調節也與我們的身、心、靈調節有很大關係,因此平時就做好身體管控是比發炎發生後使用藥物治療來的更好喔!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細胞培養 & 雞蛋培養』四價流感疫苗有什麼不一樣?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0年9月9日 星期三

奶粉的百萬小學堂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