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網站頁籤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五款兒童常用 #抗生素藥水 大整理‼



不管是醫院還是診所,小朋友發燒感染多多少少都有碰過這些抗生素,對於如何泡製保存大家可能不大熟悉,各個抗生素藥水也有很重要的注意事項,今天就整理給大家知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並多多分享喔~💟

首先有幾個重要觀念

📣 兒童藥水假如是不需泡製的,可以放置 #室溫15-25度C保存,避免陽光直射,藥水若有變質變色就不可以再使用。

📣 『開封』後最多保存 #一個月,『沒有開封』的藥水可保存 #三個月 或至瓶身標示期限。

📣 不同感染症的完整 #抗生素治療天數不同,另外也要考量每個疾病不同的嚴重度,如輕微肺炎可能使用5天藥物,嚴重肺炎則可能至少需要10天,所以還是要遵照專業醫師的建議,才能達到完整治療、減少抗生素濫用而產生抗藥性細菌。

📣 假如醫師後續門診追蹤身體檢查,綜合判斷『已排除細菌感染』,也可能會 #立即停抗生素。🌞

📣 將剛服下的藥水以及其他磨粉藥品吐出,是否需再重新餵一次藥?

      🌟建議 #退燒藥水及抗生素藥水重餵一次,其他症狀口服藥如果小孩症狀不嚴重可先緩緩,等嘔吐情形改善後再繼續服藥。

--

🎯 #優力黴素 (Cephalexin 25mg/ml)

📌 劑量:體重 X (1~4) ml/天  

📌 頻率:一天2-4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皮膚或軟組織感染(5-7)、扁桃腺炎(10) 、輕微肺炎(5-10)、泌尿道感染(5-14)

💥 注意事項:對 #盤尼西林過敏 的患者有10-35%會產生 #交叉過敏

--

🎯 #萬博黴素 (Amoxicillin 50mg/ml)

📌 劑量:體重 X (0.5~2) ml/天  

📌 頻率:一天2-3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扁桃腺炎(10)、輕微抗藥性低的鼻竇炎(10-14)、肺炎(5-10)

💥 注意事項:#EBV病毒感染者避免使用,29.5%產生紅疹

--

🎯 #安滅菌  (Amoxicillin 80mg + Clavulanic acid 11.4mg/ml)

📌 劑量:體重 X (0.3~1.1) ml/天  

📌 頻率:一天2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膿痂疹(5-7)、中耳炎(5-10)、扁桃腺炎(10)、鼻竇炎(10-14)、肺炎(5-10) 、泌尿道感染(7-14)

💥 注意事項:

      ⚠ #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EBV),應避免使用 (約12.5% 出現紅疹)

      ⚠ 小孩使用2-6天後3-34%造成 #腹瀉

--

🎯 #日舒 (Azithromycin 40mg/ml)

📌 劑量:體重 X (0.25) ml/天  

📌 頻率:一天1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黴漿菌或披衣菌肺炎(3-5)、百日咳(3-6)、減緩氣道敏感(3) 

💥 注意事項:

       ⚠ 新生兒使用注意是否有嘔吐、躁動情形,小心產生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

       ⚠ 約10%會產生腹瀉副作用

--

🎯 #沙法克寧 (TMP 8mg + SMX 40mg/ml)

📌 劑量:體重 X (1~2.5) ml/天  

📌 頻率:一天2次 

📌 常見用途/使用天數 (day) 

       泌尿道感染(7-14)、MRSA皮膚感染 (5-10)、肺囊蟲肺炎(預防:一週2-3次)

💥 注意事項:

       ⚠ #蠶豆症、磺胺類藥物過敏不能用

       ⚠ #小於兩個月新生兒建議禁用,可能造成核黃疸

       ⚠ 可能造成血球低下、#皮疹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小孩臉部長白白的斑塊怎麼辦⁉白色糠疹五題QA

門診遇到不少家長發現小孩臉上皮膚顏色不均,有一塊塊的白色斑塊,界線很模糊,朦朦朧朧的看得不是很清楚,家長都很擔心是不是長了什麼東西😱

常常仔細問都會發現小孩也有過敏體質,詳細檢查後跟家屬說明這是良性的 #白色糠疹,其實會自己改善,才放下心中大石💓

今天就讓大家了解一下這個常見疾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Q1:孩子臉上白白不均勻的斑塊是什麼?

📌 常見出現在臉部、手臂、上半身,多顆圓形至橢圓形、界線很模糊、摸起來平平的、可能伴隨有 脫屑 並粗糙感的白色斑塊

📌 這是白色糠疹 (Pityriasis Alba),一種常見輕微的皮膚炎 病灶



📣 Q2:為什麼會長白色糠疹?

📌 成因仍不清楚,屬於一種皮膚炎,黑色素細胞雖然沒有減少,但產生的黑色素變少

📌 一開始病灶可能會因發炎呈現紅紅的,通常都沒有發現,但隨著時間顏色慢慢變白才注意到🤔


📣 Q3:好發族群?

📌 小孩及青少年(3-16歲),90%小於12歲

📌 異位性皮膚炎 或過敏體質的小孩🤧

📌 皮膚乾燥、常曬太陽

📌 膚色較深的人較明顯 (小孩發生率:美國5% VS. 埃及18%)



📣 Q4:常見類似疾病?

📌 汗斑 (tinea versicolor):#黴菌感染,常發生在流汗部位、白色斑塊部分界線明顯 (KOH顯微鏡檢查看的到菌絲)

📌 白斑 (vitiligo):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可能與 #自體免疫疾病 有關  (伍氏燈照起來會發出藍白色的螢光、界線清楚)

📌 藥物引起白膚症 (leukoderma):常見不當使用類固醇藥膏


📣 Q5:有需要治療嗎?

🌞 沒有治療也會自行改善,但需要很長的時間 (幾個月到幾年,通常一年內)😢

📌 保養方式:保濕乳液 (減少脫屑)、擦防曬乳並做好防曬 (日曬較多正常皮膚變黑,病灶部分會對比更明顯)👌

📌 可以使用弱效類固醇治療

如:1% hydrocortisone cream (吉舒乳膏)、0.05% Clobetasone butyrate cream (悠美膚乳膏)…

     💥 使用約2-3週,不宜長期使用,避免皮膚萎縮、血管擴張副作用

📌 自費普特皮軟膏、醫立妥乳膏,可以使用較長期,且減少類固醇皮膚副作用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嬰兒有扁平足 怎麼辦⁉ 校正鞋墊有用嗎❓要怎麼改善呢❓



常常被家長急沖沖的詢問:「小孩好像有扁平足,是不是因為這樣走路常跌倒?要穿矯正鞋墊嗎?小孩很常W坐姿有沒有影響呀😫」

其實18個月以下的小孩扁平足機率,『高達97%』‼因為嬰幼兒腳部的 #脂肪墊厚,骨骼、韌帶、肌肉尚未發育完全,所以爸媽可以不用緊張🤓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扁平足會慢慢改善,今天就跟大家好好科普一下這疾病,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扁平足是什麼?

當足弓向下塌陷,尤其是內側足弓,失去原有的弧度及功能,就形成所謂的扁平足。

👉三足弓功能

內側足弓:#減震效果。外側足弓:#支撐及重心轉換。橫弓:輔助足部做向前推進的動作。


📣 足弓發展年齡?

📍 0-2歲:足弓開始發育  (97%寶寶還是扁平足)

📍 4-5歲:快速發育  (3歲小孩54%)

📍 #6歲:#成長趨緩  (24%)

📍 10歲:完整發育  (10歲以上小孩仍有4-15%)




📣 扁平足症狀❓

💥 #腳痛、#走路不穩、#容易扭傷、#不耐久站、步行或跑跳、平衡感不佳

💥 踝、膝、髖關節與背部疼痛、全身肌肉痠痛。足部變形、足跟骨外翻、脛骨內旋



📣 扁平足分兩種類,預後差很多‼

✅ #柔軟性扁平足

足部負重,足弓塌陷消失,#坐姿或踮腳時恢復弓型。佔扁平足的9成。大多無症狀,95%不會疼痛且不影響孩子走路。#預後好沒有症狀大多不需治療,有症狀的優先保守治療,很少需要手術👍

❎ #僵硬型扁平足

不論是否承重都不明顯,一般與 #骨骼畸形有關 (常見先天性跗骨黏合)。佔扁平足1成。容易有症狀,如腳踝腫痛、步態不穩、易疲勞。保守治療無法減輕病人疼痛,或無法避免變形時就需 #手術治療😭




📣 矯正鞋墊有用嗎❓

📍 足弓發展關鍵期:4-8歲

📍 運動刺激:2歲可以及早開始

👟 鞋墊2-6歲文獻結果還無定論,#6歲以上若合併症狀則證據力較強🌞

     🔖可改善足部力學,讓足部運動效能提升,#減少症狀產生

     🔖小兒鞋墊目的主要是 #誘發足底肌肉收縮,因此鞋墊足弓設計長度比大人 #短

📍 扁平足治療一直在進步,也有微創手術如距下關節限制術,合適年紀為7-14歲,為避免產生後續症狀,因此有些治療觀念建議 #及早介入




📣 先天/ 後天因素 ❓

📍 先天因素

遺傳因素、骨骼異常、足部韌帶過鬆、發展遲緩或骨骼神經病變、低張力兒童

📍 後天因素

體重過重、#運動量少、足部太早承重、#錯誤姿勢、長期穿鞋使用足部肌肉減少



📣 改善方式❓

📍 #運動幫助足弓發展、加強腿部肌肉力量  (跳繩、跳躍、踮腳)

📍 #未滿10個月幼兒不要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

📍 6歲以下 #避免長時間W型坐姿   (此姿勢造成:髖關節極內轉、脛骨極外轉、足部外翻)

📍 安全的環境多 #赤腳走路  (沙灘、泥土、草地)

📍 外出走路可穿合腳、軟硬適中鞋子


👑 結論

嬰幼兒發現扁平足時可以再多加觀察,可以讓小孩多多運動跑跳,安全的環境可以赤腳走路增加足底刺激,外出走路時則要選擇合腳並軟硬適中的鞋子👟

假如發現小孩墊腳尖時也沒有足弓,有腳痛、走路不穩、容易扭傷、不耐久站...等症狀,最好找兒科醫師檢查,有問題時會轉介 #小兒骨科、#復健科 等醫師,進一部安排如:足底壓力、腰髖、膝踝關節功能評估,找出引發結構異常的原因,視情況訂製客製化的矯正鞋墊或鞋具,部分個案甚至需手術治療⚙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0月28日 星期四

⚠ 語言發展遲緩 警戒時程‼要怎麼幫助小孩呢❓



「我們家小孩都聽得懂,說什麼也都知道,但就是不願意開口說話,這樣有語言遲緩嗎?」在診間很常被問到這個問題,常常家長都很焦慮😨很希望從醫生那邊聽到這是正常的答案,但又很怕錯失了語言治療的黃金時間⏳

今天就把各年齡層的警示時程整理給大家,警示時間的設立原則是:『 90%的小朋友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所以家長可以留意幾項重要指標,一旦懷疑有遲緩的可能,還是要到醫療院所或 #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進行專業綜合評估喔🧐


🗣️ 語言發展盛行率❓男女比❓


台灣0-6歲語言發展遲緩的小孩比例約4-7%,依地區城市有所不同,偏遠地區發展遲緩人數比例較都會區高。

男女比例約為 7:3,可能因自閉及智能障礙等疾病的發生率 #男性較高,可能也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覺得女童文靜是正常的,降低發現女童發展遲緩的敏感度。


🗣️ 語言發展重要警示時程🆘


📍 6-9個月:發出咿呀聲 (寶寶都超安靜這絕對不正常🤣)

📍 一歲:注意是否有:叫名字完全沒反應、持續出現不尋常重複動作、無法被逗笑

📍 一歲3個月:肢體語言表達意思 (點頭、搖頭、指物品)

📍 一歲半:#有意義叫爸爸媽媽、組合音種類多於三種、聽懂口頭指令 (拿東西、媽媽抱)

📍 2歲:10個穩定語詞 (奶奶、車車...)

📍 2歲半:詞語數量50個以上 (鞋子、嘴嘴...)、正確指出身體至少6個部位

📍 3歲:有問有答,使用2-3個單詞組短句,內容切題 (要喝奶奶、出去玩...)


🗣️ 語言遲緩的小孩何時追趕的上❓


研究顯示,60%表達語言遲緩的小孩,2-3歲會追上,假如有給予更多語言刺激,追上比例應該會更高,所以也不要過度焦慮😭


🗣️ 語言遲緩風險因子?


📍 低體重 (<2500gm)、早產兒 (<37週)

📍 先天性異常

📍 產前、產程或產後問題

📍 家族遺傳 (視聽障礙、智能不足、精神疾病、雙親語言發展慢)

📍 貧窮、低教育環境


🗣️ 語言遲緩成因?


📍 #大多數成因不明,目前能被發現遲緩成因的小孩僅約20-25%


🎯 聽力障礙: 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是正常的,長大聽力一定沒問題嗎⁉

目前聽力篩檢使用自動聽性腦幹反應 (AABR)其實準確率很高,但是可能還是有很低的機會偽陰性,漏網之魚。另外聽力也是有可能在成長過程中,後續出現損傷:晚發性聽損、藥物、耳部疾病...。因此發現語言遲緩還是要再做一次完整的聽力檢查💥

🎯 自閉症:孩童在了解他人口語、肢體語言(手勢、表情)等大多有困難,甚至30%~50%的自閉症兒童沒有溝通語言,即使有語言的孩童,也常出現像鸚鵡的仿說,並非真正語言互動。

🎯 過動:由於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的調解與感覺統合失調,常常會以行動代替語言,而出現語言遲緩。

🎯 腦神經疾病: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重大疾患、染色體異常、腦傷(腦性麻痺)…等大腦神經系統的發育不良,造成認知學習落後、聽理解與語言遲緩、動作與感覺統合失調等問題。

🎯 刺激不足:隔代教養或父母忙碌,有可能和幼童缺少語言互動,讓孩子在「學語前期」時聽覺刺激過少、聽語詞指令的理解度差。

📍 單純語言表達發展較慢,且再度確認聽力檢查沒有問題,#通常是環境刺激不足,早期語言治療通常可以迎頭趕上👍


🗣️ 平常要怎麼增加小孩的語言刺激❓


兒童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為0至6歲,能早期發現問題並讓孩子接受療育,通常能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語言治療師會視孩子的年齡,評估後擬定合適的個別化語言治療,同時衛教父母親該如何在家庭與學校,協助孩子的語言發展,而且最重要的語言刺激環境還是來自於家庭👨‍👩‍👧‍👦

📍 提供語言示範

📍 回應或 #擴增小孩說的話

小孩說:「奶奶」,家長補充:「寶貝肚子餓要喝奶奶了嗎」

📍 #提示 小孩要說的物品的特色,#耐心等待 小孩自己開口

「寶貝想要紅色的、有四個輪子的什麼呢?」

📍 用肢體動作增加語言理解

📍 和小孩一起讀故事書

📍 利用喜歡的玩具

📍 日常生活中多元刺激

去公園、大賣場...也可以邊玩邊學習

📍 適時給予鼓勵

📍 盡量讓小孩完成能力所及事務


📣 結論


每個孩子語言發展速度有所不同,但別用大雞晚啼作為原因而錯失良機,家長仍應留意幾項重要指標!0~6歲期間是兒童腦部細胞快速發展的時期,各方面可塑性較大,應落實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幫助孩子理解表達得更好,將來溝通無礙💗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頭部外傷『七題快問快答』


頭部外傷不管是看診還是媽媽群組都是詢問度很高的問題,尤其寶寶四個月後會翻身,彷彿移動範圍擴大10倍,很容易從床上、沙發滾到地上撞到頭,我們家Bomi第一次從床上摔下,老婆、長輩也是一陣崩潰

一歲會走路後,更是像進擊的巨人奇形種一樣,不顧一切的瘋狂行走,但因為還沒有走很穩,常常撞到滿頭包😨
其他相關問題:如把小孩搖抱安全嗎❓怎樣會嚴重到產生搖晃嬰兒症候群❓頭撞到有傷口和瘀青要怎麼辦❓
今天就幫大家一次解答✨

⏳ Q1:嬰兒撞到頭居然有自保機制?

嬰兒前囟門約在1~1.5歲閉合,受傷後較能釋放腦壓,加上有腦脊髓液的保護,所以大部分不會產生神經系統的嚴重傷害

⏳ Q2:以下情形緊急送醫!密切觀察『3-7』天!🆘

⚠ 精神不好 (不容易叫醒、無法安撫)
⚠ 食慾下降 (持續性嘔吐、禁食仍嘔吐)
⚠ 活動力下降 (肢體無力、說話不清)
⚠ 劇烈頭痛 (前囟門膨脹)
⚠ 不自主手腳或臉部抽筋
⚠ 鼻、耳有出血或液體流出



⏳ Q3:撞傷可做那些照護處理?

✅ 小傷口流血,加壓止血,塗抹抗生素藥膏
✅ 沒有傷口的瘀青,可擦除瘀藥膏
✅ 立即冰敷消腫,勿推揉腫塊,間歇式敷20分鐘
✅ 觀察3-6小時沒嘔吐後再進食
✅ 前3天夜間睡眠,需起來至少兩次觀察小孩呼吸、四肢活動🔔



⏳ Q4:長輩關愛的搖抱會腦出血嗎?

⚠ 暴力、惡意的搖晃頭部才會導致腦出血
✅ 正常嬰幼兒搖抱、置於兒童搖籃中、背帶背著出去慢跑等行為,一般並不會造成傷害

⏳ Q5:150公分以下跌落比較安全?

✅150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顱內受傷機會極低
⚠ 因此假如健康寶寶有腦出血,照顧者說是從床上跌落,就不可信



⏳ Q6:搖晃嬰兒症候群是什麼?

▶ 受虐性腦傷,一般發生於一歲以下 嬰兒。
⚠ 劇烈搖晃嬰兒頭部,或頭部直接衝擊堅硬的平面,使頭部驟然減速,對腦組織以及硬腦膜下橋接靜脈產生剪力傷害導致腦出血
☢ 輕微:嗜睡、躁動、嘔吐
☢ 嚴重:抽搐、昏迷、死亡💥

⏳ Q7:頭部外傷那些需注意是否有兒虐?

✅ 熊貓眼耳後瘀血 (小心顱底或顏面骨骨折)
✅ 雙側性顱骨骨折、視網膜出血、合併頸椎受傷
✅ 受傷機轉不合理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點下圖連結,到粉絲專頁幫我按個讚吧!